地址:陜西省咸陽市秦都區人民西路29號金方圓廣場A座24層
郵箱:xyjkjtzhb@163.com
??
2022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
2022年國資國企改革發展任務使命
1.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。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,堅持“兩個毫不動搖”。
2.繼續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。加快疫苗和特效藥物研發,持續做好疫苗接種工作。
3.堅持穩字當頭、穩中求進。要統籌穩增長、調結構、推改革,加快轉變發展方式,不搞粗放型發展。
4.確保糧食能源安全。
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應,保障民生和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用電。
實施全面節約戰略。
增強國內資源生產保障能力,加快油氣、礦產等資源勘探開發,完善國家戰略物資儲備制度。
5.防范化解重大風險。
壓實地方屬地責任、部門監管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,加強風險預警、防控機制和能力建設。
設立金融穩定保障基金,運用市場化、法治化方式化解風險隱患。
6.推動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。
清理轉供電環節不合理加價,支持地方對特殊困難行業用電實行階段性優惠政策。
引導大型平臺企業降低收費,減輕中小商戶負擔。
要加大拖欠中小企業賬款清理力度,規范商業承兌匯票使用,機關、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要帶頭清欠。
7.落實落細穩就業舉措。
做好退役軍人安置和就業保障,促進農民工就業,幫扶殘疾人、零就業家庭成員就業。
堅決防止和糾正性別、年齡等就業歧視,著力解決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突出問題。
繼續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,共建共享一批公共實訓基地。
8.完成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任務,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,加強國有資產監管,促進國企聚焦主責主業、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支撐和帶動能力。
9.弘揚企業家精神,支持企業家專注創業創新、安心經營發展。
10.提升科技創新能力。
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。
實施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方案,發揮好國家實驗室和全國重點實驗室作用,推進科研院所改革,改進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和管理方式。
推進國際科技合作。
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,完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,加大對青年科研人員支持力度。
11.加大企業創新激勵力度。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,持續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,深化產學研用結合。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。
12.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。
加強原材料、關鍵零部件等供給保障,實施龍頭企業保鏈穩鏈工程,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。
啟動一批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項目,促進傳統產業升級,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,實施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工程。
著力培育“專精特新”企業,在資金、人才、孵化平臺搭建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。
推進質量強國建設,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。
13.促進數字經濟發展。
建設數字信息基礎設施,推進5G規?;瘧?,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,發展智慧城市、數字鄉村。
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,培育壯大集成電路、人工智能等數字產業,提升關鍵軟硬件技術創新和供給能力。
14.積極擴大有效投資。
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和“十四五”規劃,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。
建設重點水利工程、綜合立體交通網、重要能源基地和設施,加快城市燃氣管道等管網更新改造,完善防洪排澇設施,繼續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。
15.增強區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。
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、長江經濟帶發展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,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,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。
發展海洋經濟。
16.加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。
保障化肥等農資供應和價格穩定。
加快推進種業振興,加強農業科技攻關和推廣應用,提高農機裝備水平。
加強生豬產能調控,抓好畜禽、水產、蔬菜等生產供應。
17.全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。
完善落實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,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。
支持脫貧地區發展特色產業,加強勞務協作、職業技能培訓,促進脫貧人口持續增收。
18.扎實穩妥推進農村改革發展。啟動鄉村建設行動,加強水電路氣信郵等基礎設施建設,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改廁和污水垃圾處理。
19.積極利用外資。扎實推進自貿試驗區、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,推動開發區改革創新,提高綜合保稅區發展水平。
20.高質量共建“一帶一路”。
堅持共商共建共享,鞏固互聯互通合作基礎,穩步拓展合作新領域。
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。
有序開展對外投資合作,有效防范海外風險。
21.加強生態環境綜合治理。
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。
加強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,推行垃圾分類和減量化、資源化。
科學開展國土綠化,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,保護生物多樣性,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。
22.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。
落實碳達峰行動方案。
推動能源革命,確保能源供應,推進能源低碳轉型。
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,有序減量替代,推動煤電節能降碳改造、靈活性改造、供熱改造。
推進大型風光電基地及其配套調節性電源規劃建設,提升電網對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消納能力。
推進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,建設綠色制造和服務體系,推進鋼鐵、有色、石化、化工、建材等行業節能降碳。
堅決遏制高耗能、高排放、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。
推動能耗“雙控”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“雙控”轉變,完善減污降碳激勵約束政策,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。
1.強化就業優先政策。財稅、金融等政策都要圍繞就業優先實施,加大對企業穩崗擴崗的支持力度。
2.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。重點支持制造業,全面解決制造業、科研和技術服務、生態環保、電力燃氣、交通運輸等行業留抵退稅問題。增值稅留抵退稅力度顯著加大。
3.加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有效支持。
引導金融機構準確把握信貸政策,繼續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行業企業給予融資支持。
推進涉企信用信息共享,加快稅務、海關、電力等單位與金融機構信息聯通,努力營造良好融資生態。
7.加快轉變政府職能。
加強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,抓好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,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。
持續推進“放管服”改革,對取消和下放審批事項要同步落實監管責任和措施。
加強數字政府建設,進一步壓減各類證明,擴大“跨省通辦”范圍,基本實現電子證照互通互認,便利企業跨區域經營。
抓緊完善重點領域、新興領域、涉外領域監管規則,創新監管方法,提升監管精準性和有效性。
深入推進公平競爭政策實施,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,維護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。
依法平等保護企業產權、自主經營權和企業家合法權益,營造各類所有制企業競相發展的良好環境。
完善稅收征管制度,依法打擊偷稅騙稅。
完善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機制,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,促進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。
9.加大企業創新激勵力度。
加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實施力度,將科技型中小企業加計扣除比例從75%提高到100%,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實行稅收優惠,完善設備器具加速折舊、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等政策。
要落實好各類創新激勵政策,以促進企業加大研發投入,培育壯大新動能。
12.積極擴大有效投資。
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6400億元。
政府投資更多向民生項目傾斜,加大社會民生領域補短板力度。
深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,做好用地、用能等要素保障,對國家重大項目要實行能耗單列。
擴大出口信用保險對中小微外貿企業的覆蓋面,加強出口信貸支持,優化外匯服務,加快出口退稅進度,幫助外貿企業穩訂單穩生產。
加快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,充分發揮跨境電商作用,支持建設一批海外倉。
創新發展服務貿易、數字貿易,推進實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。
深化通關便利化改革,加快國際物流體系建設,助力外貿降成本、提效率。